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慈心結合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首創水田生物多樣性新指標展現綠色保育

慈心結合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首創水田生物多樣性新指標展現綠色保育

記者吳鳳瑛╱台北報導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自2010年起與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標章,5年來締造出經濟與保育雙贏的佳績,影響全台超過百位農友,保育了33種珍貴動物。慈心基金會為創新綠色保育價值,特別結合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水田生物多樣性研究計劃成果,納入綠色保育標章規範,開創水田生物多樣性新指標,不僅擴大綠色保育標章保育對象,更是國內以「長腳蛛、橙瓢蟲及棲地環境營造」作為綠色保育驗證標準的首例,引領農友從保育類物種、特殊性物種、到更積極的指標物種及棲地環境營造,開創農業永續的新希望。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長期以來,慈心基金會致力於整合有機農業的經濟目標、社會目標與生態目標,希望推動有機農業成為環境永續的新希望。執行長更進一步說明,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曾指出,有機農業應該兼具健康(土壤、植物、動物與人類的健康)、生態(降低農業行為對環境的擾動,維持自然體系運作)、公平(對一切生命的尊重,以及產銷體系的公平對待)與謹慎(對後代的影響)四項原則,方能完備有機農業永續經營的條件。
  慈心綠色保育計畫的主辦陳榮宗博士指出,農業永續的生態目標是希望各類型的農田生態系都能取得生物多樣性及農業生產的平衡。這次,慈心基金會結合了花蓮區農改場的水田生態多樣性調查研究成果,將「指標物種」及有益於指標物種的棲地環境營造(含水域棲地?陸域棲地及多樣化棲地),納入綠色保育標章規範中,另外,也增設「稀有物種」?「紀念性物種」,讓綠色保育標章精神推展更寬廣多元。
  自2012年開始,花改場副場長范美玲著手調查有機農法操作對農田生態的影響,發現有機水稻田可提供各種有益天敵舒適的家,涵養生物多樣性,並促進生態平衡。而其中又以「長腳蛛」及「橙瓢蟲」等對農藥敏感的天敵物種,被認為具有代表性且易於觀察了解田區的生態指標。研究也發現農田田埂栽種多樣性植被?草毯及灌木綠籬等棲地營造的方法,不但能增加指標物種和其他有益天敵的數量,讓農田生態系統漸形完整,更兼具美化田間景觀的功效。
  此次綠色保育標章推動範疇的新突破,首創水田生物多樣性新指標,開啟從物種保育擴大為棲地環境保護的新視野,並透過產官學的合作,逐步建立不同農田生態系的「指標物種」,讓農田臨近所有野生動植物得受保護,也讓整個產銷結構所有的人直接、間接參與環境保護,成為農業永續的真正希望!

圖:馬利筋與橙瓢蟲_慈心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