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慈心基金會與花改場攜手打造綠保生態捿地 邀長腳蛛及橙瓢蟲進駐水田共創有機環境

慈心基金會與花改場攜手打造綠保生態捿地

邀長腳蛛及橙瓢蟲進駐水田共創有機環境

記者吳鳳瑛/台北報導
  「綠色保育標章」在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林務局通力合作下,5年來透過全台百位農友們的努力,保育了台灣數十種珍貴動物,締造出經濟與保育雙贏的佳績。慈心基金會進一步結合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改場的水田生態多樣性研究計劃成果,納入綠色保育標章規範,今年有花蓮富里鄉7位農友首次以「指標物種及棲地環境營造」申請並獲得證書,揭開綠保標章新的里程碑,朝向更完具健康?生態?公平與謹慎的國際有機農業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
  花蓮富里鄉是國內有機水稻栽種歷史最悠久的地區。由花改場副場長范美玲領軍,在此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水田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發現有機田區生物多樣性遠高於慣行田區,並找到易於觀察且對農藥敏感的物種「長腳蛛與橙瓢蟲」作為指標物種,再搭配水稻田周圍及田埂植被或綠籬的種植,將有益於天敵物種的生存繁衍,讓田間生態系統更趨完整。范美玲副場長表示:「以蜘蛛和瓢蟲作為指標物種,可讓稻農容易辨識並實際運用在田間做為棲地評估與監測之用。」萬一出現大幅度的減少狀況,農民亦可很容易察覺得到,並檢查自身在農業資材的使用上是否出了問題,或是有其他不當操作之處。副場長同時強調,農民也可以藉由簡易掃網自行觀察物種狀況,為水稻田的健康把關。
  銀川永續農場老板娘梁美智提到,透過這些關心生物多樣性的行動,可以給農民一些學習的題材及省思;有機農法的農耕方式,讓生物相多樣多元,造就出自然的生態平衡,農民也不用那麼費力。富里銀川米產銷班的農友也表示,一開始做有機比較重視產量和價格,對稻田的生態不太瞭解,直到花改場輔導及申請綠保標章,才發現友善的耕作和簡單的棲地營造,可以讓許多昆蟲動物回到田裡,可以保護各種動物,讓生活環境更美好,更看到自己種田另一種開擴的意義。
  除了以有機農法操作方式保育上述指標物種之外,農田的棲地營造也是可增加指標物種數量和其他有益天敵的方式,田埂及稻田周邊的荒地便成了營造指標物種最好發揮空間,除了指標物種,其他有益天敵亦一併受惠。
  花蓮區農改場研究田埂草相的游之穎表示:「原先田埂植物已經多樣豐富者,僅需定期拔除較高大影響行走的雜草,留下低矮不影響通行的草種」,藉由這樣和緩的雜草管理操作,對原來的生態影響較小,田埂的草相也會逐漸改變。「田埂水泥化者可以在旁重新堆土作新田埂,並直接鋪植上原生植物草毯,在草毯生長茂盛全面覆蓋之前,仍需經常拔除其他雜草與澆水等管理工作。」她補充說明,草是生態系統的根本,豐富健康的草相才可以供養多樣的昆蟲與動物,維持生物的多樣性與穩定性,減少病蟲害的大發生。
  穿梭在一畦畦的水稻田間,腳踩著綠意盎然的植被,翠綠的稻田旁還妝點著馬利筋?咸豐草的橘色?白色小花,負責慈心綠保計畫的主辦陳榮宗博士說明,過去農友絕大多數都只重視產量、銷路價格,最多再關心作物是否符合安全規定,對於田中生物卻仍停留在概念上的認知。但是申請綠保標章時,便開始對田裡各種生命展開更深入的了解。綠色保育標章已逐步帶領農友走出窄化的有機名詞,提倡不以高規格標準要求田區、避免驗證費用的負擔,讓農民容易加入,期許重塑市場對於有機的觀念。

 圖一:林務局棲地經營科科長黃群策頒發綠色保育證書給農友。

圖二:花改場副場長范美玲與農民潘俊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