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保健中藥草北沙參 東部擬推廣
記者陳奕嶙/報導
為推動東部地區中草藥產業多樣化之發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引進保健作物北沙參之種原,並進行北沙參之觀察試驗及繁殖栽培體系之建立,試驗結果發現北沙參在東部地區適應性良好,根部品質佳,期望在未來能於東部地區推廣此具養生保健功效中藥草-北沙參,提供農民種植,促進東部地區中草藥產業之發展。
北沙參(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 )為繖形科植物,別名銀條參、白沙參等,利用部位為根部。北沙參最早記載於『本草匯言』,其性味為甘、苦,微寒,無毒。主治肺虛咳嗽,咯痰不爽,咽乾,喉痛,虛熱燥咳。在傳統利用上有清肺火,養肺陰,除虛熱,鎮咳祛痰,滋補之功效。根和全草含揮發油,根並含有補骨脂素、歐前胡素、異歐前胡素、生物鹼和澱粉等成分。在日常生活中常可以和黃耆、黨參、枸杞及西洋參等食材作為養生藥膳,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
北沙參性喜溫暖濕潤之環境,以排水良好及富含有機質之砂質壤土最佳,黏土地和排水不佳之土壤較不宜種植;忌連作。北沙參利用種子繁殖,種子在濕潤和低溫條件下發芽情況較佳,並以當年新鮮採種之種子發芽率較高。北沙參之種植以種子直播或育苗移植之二種方式種植,種植適期為每年3-4月,採用種子直播方式種植者,於整地作畦完成後將種子直播於畦上,覆土深度約2-3公分;採用移植種植者為將種子播種於育苗盤,約2-3週種子開始發芽,待長出3-4片本葉時即可移植田間定植。種植行株距為100×30公分。北沙參植株葉片開始枯黃時可以收穫根部,一般於11-12月份為收穫適期,收穫之北沙參新鮮根部以清水洗淨,除去泥沙雜質及根皮後,於40℃的烘箱中乾燥,待乾燥完全後可利用真空包裝,儲藏於4℃之冷藏庫中即可。
臺灣中草藥市場向來以進口為主,進口中藥材常有農藥殘毒、重金屬及不當炮製等安全疑慮,近年來更由於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之影響,中草藥價格與品質波動很大,影響消費者食用之安全及中草藥產業之發展,因此,未來該場將輔導農民以優質、安全的栽培技術生產新興中藥草-北沙參,未來並可依據北沙參之保健特性,開發多樣化保健機能性保健產品,促進本土中草藥產業之發展。
圖:北沙參在花蓮地區生育情形良好,圖為植株開花樣貌。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新興保健中藥草北沙參 東部擬推廣
中午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