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 星期五

祖靈.連結

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傳承

 記者陳品雯/報導
兩個新民族的誕生  
  長期以來,拉阿魯哇(Hla’alua)與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被歸類為鄒族,終在2014年政府正名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5、16族。

拉阿魯哇
  拉阿魯哇分佈於高雄市荖濃溪上游,為世襲頭目領導部落,早期拉阿魯哇四社(部落)為雁爾(Hlihlala)、美瓏(Vilanganu)、排剪(Paiciana)和塔蠟(Talicia),每個部落有明確領地及世襲領袖(kapitanu或rahli)、軍事組織和會所制度,目前僅餘三個部落,但重大事務仍由頭目與長老會議一同商議。因地理因素拉阿魯哇重視小米耕種與狩獵的收成,相傳小矮人贈與神通廣大的貝神,於是有聖貝祭的誕生。
  聖貝祭在作物收穫之後舉行,主要是盛宴款待聖貝內的貝神,祈求祂們保佑來年的豐收與族人的安康。慶典之初要迎貝神,將平日埋在地底的聖貝請到祭場,族人獻上祭歌和祭舞。慶典的核心貝神薦酒,是將聖貝浸在酒裡,當顏色變成紅色表示貝神己酩酊,同時也象徵儀式成功圓滿。

卡那卡那富
  卡那卡那富分佈於高雄楠梓仙溪上游,屬父系社會,地理環境塑造出卡那卡富人農業、狩獵和漁獵相互支持的多元面貌。小米祭儀因此成為部落生活的核心,米貢祭則向諸神與祖靈祈求年歲的豐收與平安,傳說昔日祖先在野外挖洞進入洞裡後,遇到地神(Tamu ’unai)拿出小米餅招待,並囑咐族人要舉行小米祭祝謝。依約在小米收成後向天神與地神表達感謝,演變成為現今的米貢祭。
  米貢祭Mikaungu有「擺放」的意思,是小米收割後的祭祀。慶典前,各家戶會打掃屋舍和囤備食物。族人向家中屋樑上的小米穗祭祀,感謝地神Tamu unai送給族人小米與各種作物的恩惠,然後到cakuru(男子會所),男士攜帶pepe(小米製成的糕點)、酒、魚、肉或蜂蜜當祭品,並將少許的pepe和酒沾黏在會所的主柱,複誦祭詞,祈求天、地之神、祖靈等Tamu的保佑。

拉起籐環迎接正名
  在正名過程中,拉阿魯哇與卡那卡那富人與阿里山鄒族多次舉辦公聽會與互訪,最後在相互包容與祝福下達成共識,行政院於2014年6月26日公布拉阿魯哇和卡那卡那富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5、16族。
  拉阿魯哇與卡那卡那富人爭取民族生存命脈與主體性,如同聖貝祭儀中,族人拉起藤環繞成圓圈,象徵族群認同與找回了歸屬感,米貢祭中透過家屋凝聚親屬關係與族群意識連結,似乎也得到祖靈的庇佑。
  想更進一步了解拉阿魯哇與卡那卡那富的文化嗎?就隨著普悠瑪直達台東更多的原民文化等待您的造訪!

特展資訊
祖靈.連結-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傳承特展

時間:103年12月16日至104年5月17日
地點: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地址:臺東市豐田里博物館路1號
電話:(089) 381-166
網址:www.nmp.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