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阿美族狩獵祭 傳遞原民生活智慧

阿美族狩獵祭 傳遞原民生活智慧

記者張麗英/報導
    一年一度花蓮市阿美族狩獵祭活動於6日上午展開,市長田智宣分別趕赴各部落參加祭典,分享族人們豐收的喜悅,田市長表示,市公所積極協助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祭典傳承工作,也希望年輕族人們踴躍參加祭典,除了感受原住民先祖的山林智慧外,也傳承原住民傳統文化精髓。
  居住於奇萊平原的南勢阿美族,除了捕魚祭、豐年祭之外,年尾還有一個重要的祭典—狩獵祭,先民狩獵時間是利用農閒之時,上山打獵,以補足生活所需的蛋白質、肉類等營養,也由於靠山吃山的智慧,狩獵時也有一套嚴格的標準以及追蹤獵物的技巧,透過祭典等方式,代代相傳下來。
  隨著時代演進,雖然打獵活動已經減少許多,但原住民依然不忘本,年年舉辦狩獵祭活動,將傳統獵具製作技巧、狩獵所需遵守的山林法則、生態保育觀念等向下扎根,今年狩獵祭由以往統一舉辦,改為各部落自行辦理,6日這天,共有包括達蘇達蘇湳、根努夷、拉署旦、嘎尼按、新夏、幾可普、華東、磯固、吉寶竿等九個部落舉辦祭典,市長田智宣分別前往各部落探視,並分享族人們的喜悅。
  田智宣表示,阿美族的狩獵傳統,有著許多對生態維護的規範與智慧,許多禁忌約束,不致於讓野生動物滅絕,對狩獵所獲也是心存感激,感謝天、地神、祖靈的庇佑讓部落族人生命得延續下去。
  六十七歲、居住在嘎尼按部落的老獵人陳金輝在現場示範各種陷阱的製作方式,他會做17種不同的陷阱,他說,阿美族依環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過狩獵的方式大同小異,因為族人們瞭解生物的習性,在獵物常出沒的地點設置陷阱。阿美族的陷阱其構造是最原始的機械原理,也是最有效率的機械效能,就地取材,依地景、地勢、地貌、地物,充分發揮在地資源;他驕傲的說,最近抓過最大的獵物就是山豬,在祭典現場,也有小朋友對於陷阱製作相當有興趣,紛紛跟著陳金輝一起練習各種陷阱搭建方式,陳金輝非常希望能將一身的陷阱製作技術傳承給年輕族人,讓更多年輕子弟對於祖先的生活方式與山林智慧能夠永不忘懷。
  7日還有巴爾巴爾蘭(該部落祭祀廣場)與達固部灣部落(國福橋下)舉辦狩獵祭,撒固兒部落(國福社區活動中心)則將於20日舉辦。

圖:嘎尼按部落的老獵人陳金輝示範製作抓獵物的陷阱,並講解給田市長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