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吃得放心 鳥住得安心
保護水雉農委會推介台南「官田水雉綠色保育」農產品
記者吳鳳瑛/台北報導
台南官田的菱角遠近馳名,但才剛上市的「官田水雉綠色保育」有機菱角,除了原有的健康與美味,現在更多了一樣「成份」-對保育類水雉友善棲地的承諾。
農委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台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日前共同向社會大眾推介「官田水雉綠色保育」農產品;這是政府單位首次針對特定保育類生物,結合有機認證機構所推出的棲息地保護措施,農委會林務局呼籲社會大眾以行動支持官田的有機菱角與稻米,讓農民與水雉雙嬴!(見圖)
水雉棲息於有浮葉植物的水澤濕地,因常出現在菱角田,又有「菱角鳥」的稱號。近數十年來,因土地開發與環境破壞,全台數量曾經銳減到不滿50隻,目前多分布於台南八掌溪至曾文溪間以種植菱角與稻米為主的水田,是農委會公告的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
為了保護水雉,農委會每年補助台南市政府頒發獎金,鼓勵讓水雉在田中順利築巢與孵化的菱農外,也長期補助位於官田的台南市水雉生態園區進行水雉棲地的營造與改善,並進行水雉族群數量的長期調查。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翁榮炫說,經過各方努力,水雉的族群量在近3年來已呈穩定上升的趨勢,總數約達300餘隻,但每到冬季就遭遇瓶頸,誤食農藥成為牠們已知的最主要「殺手」。
翁榮炫解釋,水田是水雉度冬最重要的覓食場所,官田的農民在菱角收成後,會在12月份種植稻作;而近年來農民開始以成本較低的「直播稻穀」取代插秧,部分農民為了避免穀粒被麻雀啄食,因而會先拌入農藥,卻造成水雉與其它水鳥誤食而死亡,農業生產與生物保育看似又陷入對立僵局。
農委會林務局認為,農民為維護收成有限度使用農藥卻造成水鳥誤食,外界不應加以苛責;但保育與生產除了0與1的對立,難道沒有第三種可能?去年夏天,農委會林務局邀請推廣有機農法經驗極為豐富的慈心基金會合作,嘗試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藉由消費力量引導農民改變耕作方式,讓水雉的保育邁向永續之路。
慈心基金會副執行長蘇慕容表示,計畫是先讓農民初步認識有機農業;為了先保護水雉,在去年底試辦補助部分農民以插秧取代直播,結果試辦區域在冬季過後果然未發現水雉死亡;而其他區域,共有51隻的死亡紀錄,證實農藥對水雉的危害。
不過,補助農民插秧讓水雉免遭不測只是權宜之計,改善官田的農業生態環境,才能讓水雉在台灣永續生存。因而農委會林務局今年決定與慈心採取一項治本卻非常艱困的策略--輔導農民轉型有機,並以更好的保證價格收購農產品,藉以改善水雉的繁殖與度冬棲地。
蘇慕容說,目前已有7位農民合作,耕作面積3.37公頃,但由於田區不集中,農產品仍可能受到周邊農地的農藥飄散,短期還難以獲得有機驗證,因此慈心特別設計了「官田水雉綠色保育」農產品標章,標章代表生產過程採有機耕作,不用農藥及化學肥料,同時有稽核人員監督管控。
農委會說,「官田水雉綠色保育」農產品標章除用於剛上市的有機菱角以及明年上市的有機米,未來也會延用到其它地區。生產者若向慈心申請,只要生產過程能顧及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願接受監督管理,農產品最終能符合檢驗規定,就可使用該「綠色保育」農產品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