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統計100年的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心臟疾病高居第二位,僅次於惡性腫瘤。資料顯示台灣13年內,每年國人因心臟疾病死亡的人數暴增一倍。
記者林昀融/報導
門諾心臟科吳靜芬醫師呼籲民眾,打敗三大高手: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建立良好飲食習慣、戒煙、規律運動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勞與壓力,必要時配合用藥,避免遺憾發生。
吳醫師表示:一般血管內徑阻塞百分之七十以上才會有明顯症狀,造成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而「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的凶手就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與高血糖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抽菸、肥胖與壓力過大。
由飲食攝取、肝臟製造並經由血液在全身血管循環的膽固醇,其中的低密度膽固醇,我們稱為不好的膽固醇。氧化變性後的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進入因為高血壓、高血糖及肥胖、壓力而變的不健康的血管內皮,再由體內的巨噬細胞吞入,變成泡沫細胞囤積於血管壁,逐漸累積形成斑塊,使血管變得狹窄,血流不通暢,我們稱為「動脈粥狀硬化狹窄」。
血管負責全身血液的運送。就像河川一樣,清澈、順暢才能使全身的器官得到足夠的氧氣與養分,而整個人才會健康。乾淨與順暢的血液循環才能持續運送營養到身體各部位,若是血液混濁,就容易發生相關的全身性疾病,如腦中風、心肌梗塞、腎臟失能、周邊血管阻塞導致之間歇性跛行、甚至是性功能障礙。
令人擔憂與恐懼的是,粥狀硬化與阻塞通常要有血管內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阻塞,在運動時才會出現症狀,而病患在這之前並不見得會有感覺。因此許多心血管疾病是在病人毫無知覺時逐漸惡化;嚴重病發前也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毫無症狀。病發後,亦常留下嚴重後遺症,彷彿一顆不定時的恐怖炸彈。
吳醫師說:「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事出有因,像高齡、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壓力過大與過度勞累、心臟病家族史等,都是誘發疾病發生的因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心臟疾病,都找得出病因,我們稱之為「危險因子」。因此,若能有效控制危險因子,就可以大大降低心臟病發的發生率。而典型的心臟動脈粥狀硬化狹窄的症狀為運動或有壓力時,胸口會有莫名的壓迫感、延伸至左側肩膀、頸部、手臂等部位,伴隨著虛弱、疲勞、暈厥、流冷汗或呼吸不順,都是心臟病的可能症狀。另外,有些患者可能毫無症狀。所以對於五十歲以上、有心血管危險因子如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壓力過大與過度勞累、心臟病家族史的人,最好能諮詢心臟科醫師,進行有效的預防與篩檢。
預防勝於治療,要記得,有症狀時血管的阻塞通常已經很厲害了。而阻塞住的斑塊,經由藥物治療、氣球擴張與支架置放,雖可以恢復內徑的通暢,但斑塊並不是消失,只是經由擠壓而貼附在血管壁上而已。所以在斑塊形成前,就以有效的方式避免它的形成,才是對心血管最有利的保健方法。
如何預防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
醫師吳靜芬強調,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可預防動脈粥狀硬化與狹窄。台灣人的外食習慣,容易誘發三高。豐盛的便當或宴會時我們所吃的肥肉、香腸、內臟、蛋黃等,皆為高膽固醇的食物,應該避免或減少攝取。肉類的攝取以白肉為佳。另外,像奶油、全脂牛奶、高澱粉的食物(如麵包、蛋糕、零食、油飯、酥餅等)、過甜的水果及飲料,也都容易造成血脂肪過高,要減少攝取。食物的烹調方式,以水煮、清蒸為宜。喝高湯、飯扮肉汁、沾醬複雜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大家也要小心,盡量避免。得舒飲食原則,是我們目前建議的優良飲食方式。
食物中,對心血管有助益的,首推各色蔬菜及糙米、全麥雜糧。適量的紅酒(男性每日不超過240ml、女性不超過紅酒160ml)綠茶,深海魚、豆類製品,也是食物種類中,不錯的選擇。堅果類,如核桃、杏仁、腰果等,因富含血管放鬆的前驅物質如L–精胺酸,所以適量,每日一小碟攝取未經調味過的堅果,是保心飲食中也很推薦的一部份。而抽一根菸,減少七分鐘的壽命!煙中的煙焦油、尼古丁,都是危害心血管的頭號殺手。任何一種菸,一手菸及二手菸、都會使得心臟病發的機會上升二到三倍;而菸對身體的危害,要戒菸至少一到五年以上,才能解除菸對身體的威脅。男性朋友更要注意,抽菸與性功能障礙息息相關;在女性也會降低受孕、增加流產機會。所以為了我們以及健康的下一代,請不要抽菸。
規律運動:每周最好五天有氧、非競爭性的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游泳、跳舞等等,都是很好的保心運動。每次運動最好能持續三十分鐘、配合有效的暖身。運動不僅可以保護心血管、還有調節情緒、延緩老化、增加肌力、心肺耐受力等等多樣化助益,好處多多。
吳醫師提醒大家,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勞與壓力,壓力增加心臟病發的機會有二倍之高。適度的運動、正當興趣與嗜好的培養、足夠的休閒時間,以及有知心的好友所形成的強力社會支持,宗教信仰,這些都能逐夠我們對人生的正面態度,可以幫我們與壓力相處得宜,心理健康,心裡才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