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祖靈.連結
拉阿魯哇、卡那卡那富族的文化傳承
記者陳品雯/報導
兩個新民族的誕生
長期以來,拉阿魯哇(Hla’alua)與卡那卡那富(Kanakanavu)被歸類為鄒族,終在2014年政府正名為臺灣原住民族第15、16族。
拉阿魯哇
拉阿魯哇分佈於高雄市荖濃溪上游,為世襲頭目領導部落,早期拉阿魯哇四社(部落)為雁爾(Hlihlala)、美瓏(Vilanganu)、排剪(Paiciana)和塔蠟(Talicia),每個部落有明確領地及世襲領袖(kapitanu或rahli)、軍事組織和會所制度,目前僅餘三個部落,但重大事務仍由頭目與長老會議一同商議。因地理因素拉阿魯哇重視小米耕種與狩獵的收成,相傳小矮人贈與神通廣大的貝神,於是有聖貝祭的誕生。
聖貝祭在作物收穫之後舉行,主要是盛宴款待聖貝內的貝神,祈求祂們保佑來年的豐收與族人的安康。慶典之初要迎貝神,將平日埋在地底的聖貝請到祭場,族人獻上祭歌和祭舞。慶典的核心貝神薦酒,是將聖貝浸在酒裡,當顏色變成紅色表示貝神己酩酊,同時也象徵儀式成功圓滿。
卡那卡那富
卡那卡那富分佈於高雄楠梓仙溪上游,屬父系社會,地理環境塑造出卡那卡富人農業、狩獵和漁獵相互支持的多元面貌。小米祭儀因此成為部落生活的核心,米貢祭則向諸神與祖靈祈求年歲的豐收與平安,傳說昔日祖先在野外挖洞進入洞裡後,遇到地神(Tamu...